新闻公告
学院新闻
北京物理学会和北大565net必赢客户端共同举办物理前沿讲座 ——200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反应堆(ITER)简介
发布日期:2016-06-21 浏览次数:

12月23日下午2:00-4:30,在565net必赢客户端物理大楼中212教室,北京物理学会、北京高等教育研究会和北大565net必赢客户端共同举办了一场物理前沿讲座。北京物理学会副理事长、清华大学物理系王青教授,秘书长、565net必赢客户端王稼军教授,565net必赢客户端副院长、北京市高教研究会副秘书长刘玉鑫教授,以及来自北京物理学会会员学校的教师和565net必赢客户端的师生共同参加了此次活动。

北大565net必赢客户端范祖辉教授
作200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介绍

本次讲座特别邀请到565net必赢客户端郑春开教授、范祖辉教授,为大家分别介绍了“人造太阳计划”—国际热核聚变试验反应堆,和2006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研究项目—宇宙微波背景辐射测量。

范祖辉教授首先介绍了2006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该奖颁给了美国物理学家John C. Mather 和 George F. Smoot,因为他们利用COBE卫星详细测定了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黑体谱并证实了背景辐射是各向异性的,这成为宇宙大爆炸学说的强有力的支持,同时他们的工作也成了精确宇宙学的开端。事实上,这不是第一次因为背景辐射而颁发诺贝尔物理学奖,早在1978年,Penzias and Wilson就因为发现宇宙微波背景辐射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接着范祖辉教授简单介绍了宇宙大爆炸理论,和1989年发射的COBE观测卫星,解释了宇宙微波背景辐射黑体谱的测量对宇宙大爆炸学说的重要意义,以及辐射温度涨落的测量在形成宇宙现有结构上的重要作用。

最后范祖辉教授描述了宇宙学的现状,并对未来宇宙学研究的重要目标—暗物质、暗能量作了介绍。

北大565net必赢客户端郑春开教授
作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反应堆的介绍

郑春开教授给大家介绍了聚变能利用原理和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反应堆。能源问题是关系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问题,2006年11月22日,经过4年多的谈判,参见“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反应堆”计划的中国、欧盟、印度、日本、韩国、俄罗斯、美国方代表在法国正式签署了“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反应堆”计划的联合实施协定,标志着这个旨在开发新能源的重大科学计划进入实施阶段,而这个被简称为ITER的项目,也是历史上总投入仅次于国际空间站的第二大国际科技合作项目。按照规划,到2040年,将建成示范性的核聚变发电站,一旦成功,50年后,聚变能将可能为人类生存提供充足的能源。

郑春开教授首先介绍了核聚变原理和核聚变研究的发展历史,指出人类赖以生存的太阳,其能量来源就是核聚变反应,太阳每天要“燃烧”50万亿吨氢,可以稳定燃烧几十亿年,因此现在的国际热核聚变试验堆也被称为“人造太阳”。现在通常采用的核聚变试验堆为受控热核反应堆,这种方式将一团氘核约束在一起,并加热使其到达足够高的温度,形成完全电离气体,称“等离子体”,通过核间频繁地碰撞,依靠氘核自身热运动的动能,使两核相互接近,从而发生核聚变,这需要极高的温度和足够长的约束时间,而为了实现能量的输出,还要求温度和约束条件满足劳孙判据,所以实现的条件极其苛刻。接着介绍了实现约束的两种方式,磁约束(托克马克装置)和惯性约束(激光核聚变)。同时郑教授还介绍了各个国家研究核聚变的历史,特别是中国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中科院等离子体物理所等科研单位在此方面的研究进程,现在中国最新制造的核聚变实验装置是中科院等离子体物理所设计制造的全超导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工程总投资近3亿元。之后,郑教授着重介绍了ITER计划的历史演变、曲折进程、最新进展,并指出中国加入ITER计划具有重要的意义,将会在能源、新技术等方面获得原始创新性成果,同时郑教授也殷切希望中国能够借此机遇培养起大批核聚变能源的人才。最后郑教授介绍了ITER的设计参数和指标,描绘了核聚变能源的美好未来。

两位教授精彩的报告引起与会师生浓厚的兴趣,引发了热烈的讨论。

最后报告会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点击以上图片可见更加清晰显示